您当前的位置:国学 > 法音宣流 > 消息正文

佛教梦与中国梦

2015-10-13 10:09:30 来源:     编辑: 宋亮

  2014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习主席对中华文明做了许多精彩的论述,在具体阐释时,习主席指出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和重要意义:“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1]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以下几点:一、佛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佛教对中国人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三、中国化的佛教对世界文明带来积极影响。

  有关佛教与中国梦的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指出:“要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教情与国情的关系,对宗教教义作出与时俱进的新阐释,建立符合宗教基本教义、继承宗教优良传统、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宗教思想体系,不断夯实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2]这也是佛教界应该致力的方向。著名佛教学者方立天指出了佛教梦与中国梦的统一性:“中国佛教自身的梦想有三个层面:一是追求涅槃境界,成佛作祖;二是悲济天下,普度众生;三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种佛教理想信仰也体现了中国佛教信徒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崇高精神,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内在愿望和诉求,折射出人们对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关切和诉求,由此展示出来的佛教梦——佛教理想与中国梦的价值契合、会通,构成了团结佛教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而奋斗的思想基础。”[3]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指出:“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拔苦与乐的济世精神,圆融中道的和谐思想,依正不二的环保理念,文化纽带的独特优势,必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4]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长老在谈“中国梦与人间佛教”时提出了四点:第一、发扬中华文化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第二、两岸和平要以五和为基础;第三、心灵富足要实践三好四给;第四、人间佛教有益于国家社会[5]。以上观点都对佛教与中国梦的关系作了高屋建瓴的论述,笔者则从佛教社会功能的具体层面进行阐释,认为共筑中国梦,要重视中国佛教如下社会正能量的发挥。

\

  一、行为规范功能,通过佛教伦理来实现

  佛教具有伦理功能,它通过各种途径宣说佛教的义理,规劝、告诫信徒们扬善惩恶,“借此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6]在很多佛教经典中,佛陀有许多关于在家居士过好世俗生活的教诫。如《杂阿含》卷四八第1283经佛以偈回答如何以智慧求财的问题[7],《善生经》佛告青年善生如何交友、如何理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8],在《佛说玉耶女经》佛陀应须达长者的要求,对其媳妇——出身贵族、容貌美丽且不守妇道的玉耶女进行教化,令其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在四部《阿含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不厌其烦地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层面,在家庭、社会中每个人扮演什么角色、享受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导信徒过好合理的居家生活与社会生活。佛教伦理通过佛教经典中的故事传说表达出来,从而规范信徒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从这一点看,佛教伦理的确有利于帮助构建温馨家庭、和谐社会。

  二、心理调节功能,通过

  佛教礼仪或修炼来实现

  “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是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9]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自然和社会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特别是近年来,灾难接二连三地发生,人们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打击,正如汤因比所说:“逆境的加剧会使人回想到宗教”,佛教可以慰藉大众的心灵。而诸如佛教法会等佛教礼仪,对缓解受难者的心理压力也有相当的疗效。黄国胜在《佛教与心理治疗》中亦指出:“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戒、定、慧理解为三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分别称之为作业疗法、静心疗法、领悟疗法,合称超越疗法。……实践证明,超越疗法对多种心理障碍有效。”[10]

  三、社会整合功能,通过社会救济来实现

  佛教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社会整合的思想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提出来的,而这一概念被明确界定是在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社会体系和行动理论的演进》(1977)一书中。它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的不同因素、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佛教能够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使各种社会势力、集团凝聚成统一整体,这就是佛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因为对佛教的共同信仰以及佛教领袖特殊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佛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就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以中国佛教的社会救济事业为例,较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南部地区厦门南普陀寺慈善功德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慈善组织;北部地区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于1995年成立,针对以孤儿、特困学生为主的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中南部城市的重庆华岩寺文教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5月,时间较晚,然而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表现卓越,如汶川大地震。依照佛教戒律的相关规定,出家人不从事生产经营,也不蓄私财,那么做慈善事业所需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佛教在此时便发挥了社会整合的功能,待筹集到充分的物资时再实施其社会救济功能。

  四、社会认同功能,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

  “认同功能是指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趋向于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功能。”[11]佛教的社会认同功能首先基于共同的佛教信仰,这一信仰在佛教信徒当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把他们凝聚起来。从这一点上看,佛教也可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在社会中行使自己的交往功能。如佛牙舍利和佛指舍利在港台地区供奉,这就是两岸三地佛教信徒交往的表现。1999年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赴港供奉,2002年佛指舍利赴台湾地区供奉,2005年佛指舍利赴港供奉,这些活动满足了信众的信仰需求,促进了两岸三地人民的友好往来以及佛教文化的交流。又如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热播,使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影响传播到全世界。如今“中国少林武术团”在世界各国巡回演出,受到海外人士的好评,不少外国人慕名来到少林寺学习武术,感受佛教文化。从这一点看,少林寺在推动佛教文化的交流方面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4年4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参观少林寺时也对此做了肯定:“少林寺的品牌很好,这个品牌谁也代替不了”,“在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加强中国和各国的交往上,少林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佛教的社会正功能、能够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广大佛教徒所追求的佛教梦,可以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相关阅读佛教 中国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