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当前位置:国学 > 企业资讯 > >正文

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大美青海 花久朝圣

2016-05-18 15:45:48 来源:中国网 编辑: 宋亮
     ——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花久公路项目建设纪实

  “前面所有的山,我们都要翻过去!”

  4月25日,在前往中铁十一局二公司承建的青海省花石峡至久治公路(以下简称花久公路)项目的一路上,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驻青海办事处财务总监文建军笑语不断,豪情满胸!在他的陪同下,记者一行5人从西宁出发,沿着101省道经贵德县、贵南县、铜德县直奔果洛州,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穿过一片又一片高山草原,从阳光明媚到暴雪扑面,经过9个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在黄昏时分到达了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境内的中铁十一局二公司花久公路四标项目部驻地。

花久公路大武隧道全线胜利贯通,建设者难以抑制的庆贺场景

  “海拔4280米,大气压0.618。”在车载海拔计上,清晰地显示着这样两个数据,而当记者下车后,立即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眩晕感,只好立即蹲到地上,加强供血能力,足足3分钟,才感觉稍微好一些,而站起来之后,呼吸困难的感觉又马上袭来,只好嘴鼻并用,喘起了大气。

  回望项目部驻地四周,已建好的卡日1号和2号大桥映着落日的余晖,横贯于雪山之间……作为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八横八纵”骨架公路新疆库尔勒至广州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花久公路连接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花久公路四标项目部经理何声军接受媒体采访

  自2013年7月以来,来自中铁十一局二公司的建设者们已经在这片远离繁华的“生命禁区”奋战了近三年时间。三年来,他们就如同朝圣者一般,用虔诚、用忠诚,一次次战胜了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度恶劣的地质条件,一次次挑战并超越了极限,为“大美青海”的交通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步入“生命禁区”

  在项目部驻地,记者见到了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花久公路四标项目部经理何声军。据何声军介绍,中铁十一局二公司承建了花久公路三标和四标两个标段的施工任务,线路全长8.8公里,主要工程量包括大武隧道、卡日1号桥与2号桥以及部分路基。其中,三标主要负责大武隧道进口段以及路基段施工,四标则主要负责大武隧道出口段与卡日1号桥与2号桥的施工任务,于2013年7月正式上场。

卡日1号大桥全貌

  多年来,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深耕青海交通市场,已先后在共玉公路、扎倒高速项目中拿下了多个标的,可谓是青海交通建设事业中举足轻重的生力军。但是,在大美青海的苍穹之下,群峰之中,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的建设者们却需要面对高原所带来的各种艰难挑战,花久项目也不例外!

  在海拔4200米的高度上,建设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由于项目所处位置距离果洛州大武镇尚有三十多公里,其间是广袤无垠的高山与草原,建设者们足足绕了10多个小时,再通过牧民的指引,才到达了项目所在地,开始了艰难的前期工作。

  交通的不便,给花久项目的前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西宁到大武镇,不下雪,也要六七个小时,一旦下雪,就要十多个小时,货车就更慢,动辄两三天!而从大武镇到工地,在路基段没修好之前,只能通过101省道绕行,又要七八个小时,一旦下雪,什么物资都运不进来!”据花久四标物资部部长赵伟军介绍,刚开工的时候,多亏了大武镇上的一个回族同胞,不计报酬、不谈条件地用他的皮卡帮着项目部运输物资,才一点点地将板房这些临建设施运进了工地。

  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是让所有建设者们叫苦不迭。

  在这里,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60%,紫外线强度超过平原地区的200%,“几乎所有的职工和农民工上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出现头晕、头疼、胸闷、喘不过气、睡不着觉、嘴唇干裂、皮肤皲裂等种种症状!”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王昭仁介绍说。

  要在这里施工作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在内地,两个工人可以轻易抬起100多斤的东西,而在花久项目,抬起来走两步就喘,原本在内地是人工搬运的材料,在这里,必须用装载机或者吊机搬运挪动,即便是现在适应了高原气候:“我们从驻地这里走到隧道出口,就这么一公里,海拔提升不过几十米,走上一两百米也要开始微喘,必须得休息一下。”花久三标项目部工程部长李世明说。

  这里的气候更是变化无常,忽而狂风肆虐,忽而暴雨倾盆,忽而大雪纷飞,一日之内便能感受到春夏秋冬。在建家建线之初,板房还没有立起来的时候,建设者们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白天拖着沉重的脚步在草原上踏勘,搬运材料,建设驻地;一到了晚上,就围坐在帐篷里,凭借小小的炉子取暖,听风雨咆哮,听野狼长嚎……

路基全景

  即便是在搬入了板房之后,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整整一个月时间,我们在工地上没洗一次澡。”项目安全质量环保部的刘磊告诉记者,虽然项目部驻地配备了洗澡间和锅炉烧热水,但是由于洗澡间空间太小,加之地处高原,水蒸气弥漫起来了之后,人很容易缺氧,所以大家都不敢洗澡。

  随着项目逐渐开始进入施工阶段,物资机械设备的保障工作,又成为项目建设的一大难题。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氧气含量大幅降低,机械设备的效率也大幅降低:“就拿我们的发电机来说,在内地,一个500千瓦的发电机,在这里最多只有400千瓦,在内地可以用6年,10年,在这里,3年就报废掉。”花久四标项目部设备部孔祥熙说。

  为了让机械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花久三标及四标项目部均成立了专门的设备部门,配备了专业的电工、维修工随时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并备齐了易损零件,但即便是这样,机械设备的运作依然得不到保障:“备好的零件不坏,坏了的,偏偏又不在常备件清单中。”孔祥熙告诉记者,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必须从西宁采购发货,送到工地往往就得两三天时间,窝工也就不可避免了。

  物资的采购也同样如此,为了让水泥、钢筋等物资能及时供应,花久三标及四标项目部在公司集中招标采购的原则下,全部选取了具有高度保供能力的供应商。

  “哪怕是业主的钱尚未拨付到位,供应商也必须及时供应。”赵伟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从西宁等地发往项目的物资能够及时送达,他们甚至每天都要关注天气预报,因为一旦有大雪,物资的运输时间就会被大幅延长。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适应,一点一点地推动,花久项目也开始朝着最为艰难的大武隧道,发起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挑战。

  铸就高原“奇迹”隧道

  提起“大武隧道”这条花久公路上的第一“拦路虎”,青海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花石峡至久治公路项目办韩海军主任用了“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来形容大武隧道的特点。

参建人员在掌子面庆祝大武隧道全线贯通

  确实如此,大武隧道左洞全长2770米,右洞全长2765米,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出口的进洞地段,其围岩等级设计为5级偏弱,以全风化炭质页岩为主,岩体破碎,十分容易坍塌,遇到空气则容易风化,自稳定性极差。

  “左线有435米,右线有455米,都是属于十分差的围岩。”花久四标项目部总工程师赵鹏介绍说:“刚挖开的时候,我们一看,土质就像煤一样,但又不是煤,暴露在空气中就成粉了,遇到水完全变成了稀泥,和冻土十分类似。”

  在赵鹏的嘴唇上,一个黝黑的血泡依然没有消散,作为四标项目的总工程师,他为此承受了十分承重的压力。在隧道开挖刚刚开始的时候,仅仅挖了50多厘米,就无法进洞了。隧道上方300多米高的山体,压迫着隧道上方的围岩不断变形,挖一点就塌一点。为了顺利开挖,四标项目部将施工工艺改为明洞开挖,并准备做40多米的挡墙固定住四周围岩,再做隧道开挖,谁知道边坡刚刚开挖成型没多久,就直接坍塌了!

  “看着着急、心痛又没有办法,无计可施,心里很难受。”赵鹏说。

  然而困难还不止于此,随着隧道开挖往前推进,隧道顶部沉降又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风险源。

  据赵鹏介绍,由于围岩极差,无法使用爆破工艺,花久四标项目部主要采用了三台阶作业法,在隧道掌子面使用挖机进行开挖,但隧道开挖后顶部的沉降十分明显,最大沉降量可达50厘米,一天的沉降都能达到10厘米以上,所以在开挖的过程中,四标项目部都采取了超挖的方式,在顶部多挖出一定的空间。

  但是,这又给支护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为此,项目部采取了喷锚、网结构、钢拱架等多重支护体系,与围岩密贴,共同组成承载结构。为了确保隧道支护体系的安全可控,掌子面距离二衬的安全距离仅有20米。

  “如果是好的围岩结构,掌子面距离二衬砌可以达到90米,二衬与掌子面施工各个工序都可以同步进行,但是我们这里距离太短,施工作业空间不足,只能一个工序一个工序的来,施工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赵鹏补充说。

  四标项目部也并非没有尝试过加大这个距离,但是,由于隧道顶部的沉降十分不均匀,有时候一天10厘米,有时候一天又只有1厘米,每次看到沉降较小,想加大这个距离的时候,沉降又突然变大。不得已之下,建设者们只好坚持哪怕不掘进也不能冒险的原则,放弃了这个可以提高效率的办法。

2015年4月13日全体参建人员热烈祝贺卡日隧道左洞完成掘进

  更让人心惊胆战的则是换拱环节,由于隧道顶部沉降十分明显,一旦沉降侵陷了支护体系,就必须换拱并重新开挖到足够的高度,但是洞口上方山体陡峭,覆盖层又只有10米到20米高且始终在不均匀沉降,换拱重新开挖又会对围岩造成二次扰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失稳坍塌。于是,建设者们只好一点一点地往里换拱,每一次换拱距离都只有50厘米,完成一次换拱甚至需要足足一个月时间,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效率,也增加了成本。

  “业主到我们这来指导工作,指挥长在现场直接说,能不能不要让我听到换拱这两个字。”赵鹏苦笑着说:“但是没办法,我半夜都睡不踏实,就怕隧道队给我打电话,接到电话就心惊肉跳,因为肯定没好事,要么是侵陷支护体系了,要么就是漏水了!”

  经过中铁十一局二公司领导慎重研究,考虑到四标项目部洞口地质条件较差,掘进速度较慢,而三标负责的隧道进口段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在花久三标项目部完成标段内掘进施工任务后,经业主同意,三标项目部继续往前掘进,确保隧道的如期贯通。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隧道施工所需要的用电保障又出现了问题,由于电网提供的动力电负荷不足,再加上线路损耗,花久三标位于隧道外1公里的变压器所提供的动力电已经无法满足设备需求,420伏的电压,到隧道内已不足350伏。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三标项目部又购入两台变压器,进行了两次升压,才保障了隧道施工的用电需求。

  一点点地掘进,一点点地靠拢!经过910个日夜的顽强拼搏,何声军与花久三标项目部经理李锋锋率领着建设者们通力合作,终于顺利实现了大武隧道的双线贯通。在日复一日地艰苦拼搏中,花久三标项目的建设者们甚至还创造了单月掘进超过127米的高原隧道施工奇迹。在隧道的贯通仪式上,何声军感动地说:“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修建全长5.5公里的隧道,可以说是我们这些铁建人和广大的农民工兄弟共同创造的奇迹!”

  为了创造这个奇迹,来自中铁十一局二公司的建设者们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奉献和牺牲!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始终镌刻着对企业,对祖国交通建设事业的无限忠诚……

  虽九死而无悔

  三标项目部经理李锋锋感叹地说,“在海拔4200米的高度上修建隧道,高寒、缺氧、隧道内的废气更是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煎熬;打风枪、安装钢拱架、喷射混凝土本来就是体力活,到了这里直接变成了苦力活;更重要的是隧道内外温差极大,进进出出,稍不注意就会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引发高原病肺水肿,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这里还是青藏高原东南部地震区,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随时可能造成隧道坍塌,我们的施工人员,无论是生理负荷,还是心理压力,都是非常大的!”

路基上的参建民工

  为了让建设者们感到心安,为他们加油鼓劲,李锋锋在脚部扭伤骨折的情况下,依然每天坚持夹着拐杖到现场监督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而何声军也和项目书记王昭仁一道,严密监控施工流程,实行24小时轮班制度,将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精心筹划,严格监管。为了干部职工和劳务工人的身体健康,中铁十一局二公司花久项目两个标段都配备周密的医疗保障措施,不仅每年实施体检,还专门通过公司请来了医生长期值守工地。从开工至今,花久三标、四标均从未出现过安全责任生产事故。

  除了隧道的施工,卡日1号桥和2号桥的施工同样是花久项目的一大难点,由于地处高原,风雪肆虐,一年有效施工期仅有五六个月时间,为了加快钻孔桩和桥梁施工进度,四标项目部为梁场配备了完善的保温养护措施,加快桥梁施工进度。但是,桥梁施工不比隧道,在野外高达30多米的桥梁上进行作业,狂风一吹,摇摇欲坠,很多工人都不适应,许多桥梁施工队都因为无法完成施工任务而不得不黯然退场。为此,花久四标项目部还专门采用了三滚轴整平机摊铺水泥砼桥面施工新工艺,大大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劳动量与高原疾病的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施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

  另一方面,“虽然单价已经比内地高上不少,但是对于施工队来说,可能依然是亏本的!”赵鹏解释说,“前前后后,桥梁施工队恐怕换了有十来拨人,必须是施工组织能力最强的队伍,才能干得下来!”

职工正在给项目篮球场“刷新”

  而这也给项目施工组织和安全生产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每换一拨人,三标工程部的李世明和安全质量环保部的刘磊,就都得再次安排组织技术交底以及安全质量交底,组织培训等诸多工作。由于繁忙的工作,这两个2014年才结婚的职工,近两年来连自己的爱人都没能见过几次!

  “(爱人)也来过一星期,适应不了,很快就下去了!”刘磊苦笑着说。由于在工作中的杰出表现,刘磊被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位于青海的其他项目看中,想调他去当生产副经理。但考虑到目前花久项目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圈,在项目接近尾声时有大量的植被复垦、水土复原等工作需要处理,在何声军的挽留下,刘磊又毅然留在了花久项目。

  任劳任怨、苦中作乐、荣辱与共、无怨无悔!这就是铁建人。三标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张宝军,经常带着团队,提着三四十斤的仪器,徒步从隧道赶到路基、从路基赶到涵洞,上山下坡,喘着大气也要冲锋在前。由于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十分容易收到地球曲率、温度、湿度的影响,张宝军在工作中遇到暴雨的时候,只好把全站仪紧紧地裹在怀里,哪怕自己被淋得浑身湿透也要保护好仪器;

  三标项目部的测量队队员小郭,风雪无阻地开展测量工作,甚至连耳朵里都塞满了雪,回到驻地,雪水就顺着耳廓往脖子里流;

  四标项目部的施工队员王继宇,日复一日地在野外作业,脸上的皮肤被太阳晒得全部皲裂,三年来都没康复……

  在中铁十一局二公司花久项目两个标段,每个大老爷们都揣着一只唇膏:“嘴唇老开裂,吃饭的时候都不敢张嘴张大了,笑也笑不出来,一笑就又裂开了!”赵鹏笑着说。

  就在大武隧道全线贯通的当天晚上,何声军一个人藏起来,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后来他很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其实我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当初隧道进洞的时候,一个月就那么几米,真的是受不了!还好有这帮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兄弟,有公司主管领导和其他领导的体谅和关怀,还有业主、监理的支持和鼓励,终究还是熬过来了!”

  据文建军介绍,在中铁十一局二公司花久项目的建设中,青海省副省长韩建华、青海省交通厅副厅长马忠英等人均前往工地检查指导工作,青海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彭秉清董事长、王振总经理、总工程师蔡军等人十分重视花久三标、四标的建设工作,给予了项目极大支持。在各界的关怀下,建设者们历经91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打通了大武隧道这座“天路关隘”,为花久公路尽快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花久公路项目不仅获得了各界的高度认可,还先后被授予了“企地共建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文明工地”等诸多荣誉。

  冬去春来,如今的果洛洲大武镇,乃至项目工地周围的草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饮、汽车维修、物流运输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牧民用上了电,也有了手机信号,更有了更加便利的出行道路。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到来……大美青海,因为这一群“朝圣者”,正在变得更加美丽与富足!(来源:国际商报 徐天兵 李航天 张娟娟)

文章来源: 国家农业开发网  

新闻排行

推荐新闻更多»

精彩推荐更多»

图说湖湘更多»

陈键锋获颁亚洲最佳演员 《我们的千厥歌》热拍
从零到身价百亿 范治昊和他的太格集团
男子娶4妻受审喊冤:没过上一天俩老婆的生活
业内揭伴娘生意链:要开放漂亮 曾雇小姐当伴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