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游戏是什么 如何避免青少年沉迷蓝鲸游戏 蓝鲸游戏

来源:时间:2017-05-25 14:20:55

真实的「蓝鲸游戏」起源于俄罗斯,兴起的时间大约在2015年,起名「蓝鲸」或许与蓝鲸的搁浅自杀的行为有关。21岁的游戏发明者菲利普(Philip Budeikin)已于2016年底在俄罗斯被捕,他被指控在过去的三年里,在社交媒体上组织了八个「蓝鲸」组织,并诱导青年们自杀。不过他表示,「这款游戏给予孩子现实生活中缺乏的东西:理解、沟通、温暖。」。

游戏参与者加入一个群组后,将有一名对应的「负责人」,参与者需要提交个人的真实信息,包括自己和家人的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甚至裸照,如果有人抵触任务或者泄密,这些隐私信息就会被公开,任务完成不了,负责人还会表示「有人会帮你完成」。

随后参与者被要求在 50 天内每天完成一个自残任务,包括在胳膊上用刀片刻上「F 57」字样、凌晨 4:20 起床看一部恐怖片、在腿上划出刀口、不与任何人交谈等等,最终在第 50 天时,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俄罗斯媒体将该游戏的风靡和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俄罗斯 130 名年轻人的自杀联系起来,其中包含从公寓跳楼自杀、卧轨自杀等,这些年轻自杀者的共同点是,生前曾在俄罗斯社交网站 VK 上发布过与「蓝鲸」相关的图示。

有网友表示,这款撒旦游戏的玩法像极了电影《玩命直播》的情节。

不过都市传说、假新闻考据网站 Scopes 近期对「蓝鲸游戏是否与俄罗斯发生的多起自杀事件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考证,给出的结果是:未经证实(unproven )。这些案例暂时只能证明有自杀倾向的人们都加入了同一群组,而没有证据能直接证明是「蓝鲸游戏」直接导致了他们的自杀行为。

但Scopes 的这篇文章同时也指出指导和参与「蓝鲸游戏」的群体并非子虚乌有,他们的确在传播与死亡崇拜和诱导自杀的相关信息。可怕的是,一个名叫「Sea of Whales 」社区的组建者表示,他们其实对鼓励人们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感兴趣,他们创建这个游戏、渲染与之相关的传说只是想提高自己网站的浏览量。

无可否认的是,「蓝鲸游戏」的确是一款非常危险的游戏,据新华网报道,今年1月起,俄网络监管部门已收到7000多起针对“死亡组织”的投诉,其中涉及的网站九成被关闭,但无法控制该游戏向国外蔓延。

虽然在成年人或者心理健康人士看来,这款游戏简直匪夷所思,但对于价值观尚未建立完整又心理脆弱的青少年来说,「蓝鲸游戏」宣传和包装上的神秘感、内容的黑暗性很容易对他们起到煽动作用.

加上游戏任务的设置实际上是不断在生理折磨的同时进行心理诱导和恐吓,更容易使青少年走上不归路。

“蓝鲸游戏”发明者在将一个个未成年人带入死亡深渊后,近日,终于被捕入狱。这个以自杀作为最终结果的游戏起源于俄罗斯,随后在全球各地悄然蔓延,部分未成年人因此而自杀,在中国也引起了大量关注。全国各地的警方已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向广大网民发出警告。

50天游戏,温水煮青蛙

“蓝鲸”游戏兴起于俄罗斯一社交平台上,发明者Philipp年仅21岁。根据媒体报道,整个游戏共历时50天,游戏参与者每天都需完成一项内容,其中包括: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宣称自己是鲸鱼,在奇特的时间点起床,爬上屋顶,自残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的任务会变得越来越极端,50天后,参与者会被要求完成终极任务——跳楼或卧轨自杀。整个过程犹如“温水煮青蛙”。在俄罗斯,至少130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与此游戏有关,至少16个少女已自杀身亡。

有国内媒体报道称,这款死亡游戏已传入国内社交媒体。有媒体记者“卧底”此类游戏群发现群聊界面中,有用户发布数张手臂被割伤的图片。此外,另有用户发布经过翻译的、源自国外的“蓝鲸”游戏为期50天的“挑战”内容。有昵称为“蓝鲸会长”的用户发布消息称,“这是搏命的游戏”,要“参加50天”。还有以“带人加群”为由,要求女性提供“裸照”。5月初开始,腾讯QQ平台和百度方面已开始查删带有“蓝鲸”等关键词的群组和贴吧,有的已被“永久封停,不能使用”。

青春期荷尔蒙翻滚情感波动易中招

国际上众多对自杀模仿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比其他群体更容易模仿自杀的行为。根据美国自杀预防中心的案例研究,“连续性自杀”(Cluster Suicide,其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集中发生的自杀事件)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群体中,在其他人群中仅是偶尔发现。

事实上,自从“蓝鲸”死亡游戏出现后,国内也有不少人开始跟风组织这类社交组织。但通过探访发现,这些所谓的“蓝鲸”游戏即使是组织者,都对游戏本身一知半解。多数人组织此类“游戏群”的初衷仅仅是因为“听起来很酷”。

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李江雪谈到,正是这种“听起来很酷”“感觉勇敢”之类的感受,反映出未成年人对死亡的无知、对生命的无感。大城市,快节奏生活、大压力工作,再加上一些物质化观念、精致利己主义,让不少人多多少少带有压抑和急躁的情绪心理。类似心理状况同样也会出现在青少年身上,再加上青少年本身正值荷尔蒙翻滚的青春期,经历着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就谈到,在青春期,青少年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再被父母和家人宠爱,感到不被理解和孤独。而学业和就业上的压力,也会引发一部分人开始怀疑现实世界。种种“变故”都可能让青少年质疑父母、怀疑和抵触主流价值观,从而接受不良思想的感染。

广东危机干预联盟委员、广州心海榕社工中心心理咨询专家于东辉指出,“蓝鲸”游戏发明者专门针对14岁-18岁之间的青少年,而不是成年人,尤其是负面情绪较重的青少年。在于东辉看来,游戏发明者正是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质,用“游戏”“挑战”的名目去接近青少年,使其心理放松,抱着“玩一玩、试一试”的心态加入其中。一旦参与者开始游戏,就逐步通过对他们进行诱导、催眠,使得他们一步一步陷入深渊。

心理暗示加催眠自残、自杀反成英雄

“虽然游戏针对青少年,但真正被带入自残、自杀者是少数”,李江雪表示,这些人本身就有负面情绪和心理,包括缺爱、孤独、焦虑、抑郁等,“蓝鲸”游戏给了他们一个出口。

在“蓝鲸”游戏中,不停地把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扭曲宣传成积极的、应受推崇的“壮举”,对这些行为给予认可和鼓励。一位俄罗斯少女在社交网站发布两张自拍后卧轨自杀,她的照片和事例在俄罗斯社交网站一度被疯转,成为不少“蓝鲸”玩家心中的偶像。

李江雪分析说,“蓝鲸”游戏设下心理陷阱更多运用的是暗示、催眠手法。参与者大部分在现实中缺少交流、关心和关爱,而“蓝鲸”游戏群体里多为同类人,大家互相鼓励感染、惺惺相惜,参与者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归宿,对群内组织更认同、更服从。

而且,如果加入的青少年本身负面情绪很重,而整个“蓝鲸”游戏的过程通过对他们的催眠和诱导,加强了他们负面情绪,鼓励他们做了原本只是停留在想一想,而不敢付诸行动的事情——结束自己的生命。

于东辉还谈到,“蓝鲸”游戏负责人要求游戏参与者完成的任务,都是与社会常规行为不同、社会不提倡。“这些参与者反而会在完成任务后觉得自己很厉害,因为自己突破了社会的常规,与社会大部分人不一样”,而且非常规行为能让游戏参与者在完成任务后产生一种对群内组织的认同感。“比如说,一般父母出于安全考虑,不放心、不同意孩子去屋顶、桥边等危险地方,”于东辉举例说道,“但游戏组织者利用青少年这份好冒险、反叛的心理,让他们做父母不认同的事情。这样游戏参与者每完成一项这样的任务就会对游戏多一份兴奋,对组织者也多一份信任。”

“维特效应”,自杀会传染

“蓝鲸”游戏引发的负效应让很多心理研究者想到了“维特效应”。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人们把这种模仿自杀的现象,叫做“维特效应”。

李江雪解释说,“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会传染,就像情绪上的传染病。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专家傅剑峰就曾指出,张国荣自杀坠楼当天至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此后每年张国荣祭日4月1日,都有人冒出自杀念头,去年我还接到一个大学城学生的求救,她自己有自杀念头但没付诸行动,同时她还有一个同为张国荣歌迷的澳门网友,计划在4月1日当天自杀”,李江雪谈到,幸运的是后来通过大家努力那位澳门网友自杀行动被阻止。

未成年心理问题12岁开始直至高中达到高峰

我们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有自杀倾向、自杀率不低,但尚未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李江雪和于东辉表示,无论从媒体报道,还是从医院、各心理咨询机构等途径获取的信息可见,未成年人自杀倾向有上升趋势。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201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中文版显示,估计全球约20%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或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每年有7.1万名青少年自杀身亡,而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人数是这一数字的40倍。

中科院心理研究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孩子从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16-18岁(高中阶段)青少年是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群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在报告发布会上发言中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现状:零花钱多了,上网时间多了,参与家庭决策多了;在学校的时间少了,和父母沟通的时间少了,睡眠时间少了等等几多几少的碰撞。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直接影响到今后青少年上学和求职的健康发展。

李江雪和于东辉还共同谈到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自杀倾向呈现低龄化趋势。

“这两年我接触到最小的一个是五六岁的孩子,还没上小学已经有想死的念头。这孩子不希望父母生二孩,曾经有过跳楼倾向。最后父母为了他把家搬到了一楼。”于东辉谈到,“但五六岁的年龄说早也不早,毕竟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农村孩子的问题是留守儿童,而城市孩子的苦恼是‘优秀’带来的压力。”李江雪也表示,接触到一些小学自杀倾向的孩子,从媒体报道也可见,小学生、初中生自杀的似乎也多起来。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专家建议

ynz不应再留空白

“蓝鲸”游戏虽然在中国被及时叫停了,但“蓝鲸”游戏没有了,还可能出现有其他形式的类似死亡游戏,依然有未成年人花样年华选择自杀,杜绝游戏只是第一步,治标还需治本。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李江雪表示,近年来大家都在关注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其实我们还应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不知生、焉知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避讳谈死亡,内心恐惧死亡,死亡代表可怕形象,是负面的,不谈论它是最好的心理防御。人终究一死,不要回避,李江雪建议说,我们和孩子一起面对生命的消逝是自然界里一个自然现象的事实,不要把死亡和恐怖、可怕、负面情绪绑定在一起,更不要把死亡当成是解脱痛苦的办法,所谓“死了一了百了”的认识更是会对孩子造成误导。

曾有新闻报道过,湖南五位女孩相约自杀,模仿虚幻作品,只为穿越到清朝去。“这就是我国缺乏对青少年死亡教育造成的。”于东辉指出,“还有一些孩子怕黑怕鬼,存在死亡焦虑,或者是在亲人去世后不敢睡觉,这些都是缺乏死亡教育而导致的。”在我国,对青少年的死亡教育还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关手册更没有相关课程。虽然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死亡教育,但也没有鼓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似乎大家都达成了不谈死亡教育的共识。懂的人不方便谈,方便谈的人却不知道正确谈的方式,这个禁忌还有待被打破。

相关阅读

“中巴经济走廊”将给巴基斯坦带来什么?
    拉合尔市(Lahore)五洲明珠大酒店(Pearl Continental Hotel)的大...
特斯拉汽车Model X在华爆炸 车主要求巨额赔偿
    5月1日消息,今年2月一辆特斯拉Model X在广州发生碰撞事故后起火...
林卓延主席被授予“圣亚加塔‘都尉’荣誉”勋章
    林卓延主席到访圣马力诺参观考察,并被授予“圣亚加塔‘都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