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仿青铜器纹饰熨斗赏析
清代仿青铜器纹饰熨斗赏析

古人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樵斗”的。
如图所示是一件清代老熨斗,呈黑灰色,碗口状,底部为圆形,直径约10 厘米,上部开口如一片荷叶,因高度不一而有起伏。熨斗总长约20厘米,高约11厘米,厚约0.6厘米,为红铜所制。全身仿青铜器纹饰,均匀布满回形纹,正 中则是三个篆体的团寿形。手柄为空心设计,便于插接木把,防止烫手。柄上还精心雕琢了两条游龙戏珠,看起来栩栩如生。整个烫斗样式精巧,形状美观,不仅有 实用性,也具观赏性。
在2000多年的岁月更迭中,烫斗的形 状、功能多次发生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熨斗的主体材质是铜或铁,并未安装木柄。宋代熨斗一般是空心短柄,插入木把,放碳火的托盆也更高、更深一些,形状 不完全是圆形的,也有呈斗状堤型的。不仅用于传统的熨衣、平帛,还用于熏香、熨纸、护书、饮酒。明清时期,熨斗沿袭宋元时期的造型,只是靠近手柄处的口沿 向上昂起得更高,更好地防止火烬外落。到了民国时期,熨斗的形状由碗口状变成了三角状、密封式,与现在的熨斗已经很接近了,只是多了一个“小烟囱”。民国后期的熨斗连“烟囱”都没有,燃料大多被密封在一个空间内,待熨完衣服后,再倒出燃烧后的灰烬,而这种熨斗的形状与现在的熨斗就基本一致了。
相关阅读
- 04-24
- 04-25
- 04-26
- 04-27
- 04-28
- 05-02
- 05-04
- 05-05
- 05-08
-
今日必看
- 精彩话题